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88体育印发平顶山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平政办〔2025〕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平顶山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已经188体育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5年6月24日
平顶山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为全面推进188体育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结合郏县、宝丰县实践探索经验,制定以下措施。
一、主要任务
(一)推广实践经验,完善支撑政策
1.落实财政保障措施。各县(市)政府要将中央、省级基本公共卫生及其配套专项资金纳入“三保”保障范围,严格落实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将政府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公益一类财政保障政策。
2.强化医保政策支持。对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实行“年初预算、按月预付、季度评估、年终清算”。医共体外发生的医保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负责结算,结算费用在医共体年预分额度中支出。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对符合规定的结余留用资金,年度清算后由医共体统一调配使用。医保基金按居民医保当年个人缴费标准的7.5%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
3.优化人事编制管理。全面落实医共体在成员单位人员招聘、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方面的运营管理自主权。在医共体内编制分别核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共体人员统筹使用,人员管理可根据岗位需要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医共体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单位,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级、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4.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加强绩效考核,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支出的比重,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调整“三个结构”,统筹平衡县、乡两级绩效工资水平,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长效激励。
5.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强医疗机构对外合作交流,围绕县域内肿瘤、神经、血管、呼吸、创伤等外转率高的重点病种,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医疗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专家团队合作交流,培育县域重点专科和专家团队,使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减轻就医负担。
6.打造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整合型医共体信息平台,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目标,打通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和医保医疗医药三方健康数据,加强整合型医疗业务、便民服务、综合监管三个维度应用,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监管决策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群众就医满意度三提高的建设目标。
7.优化便民就医服务。巩固小切口、微改革工作成效,持续实施“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强能力等28项改革举措。提升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优化升级医检互认系统,实现5大类230项结果互认。取消门诊预交金,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切实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8.织牢群防群控网底。推进县域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设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自治组织,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为重点,关口前移、服务下沉,群防群控、共建共享,共同筑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
(二)健全治理机制,加强运行管理
9.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县级党委、政府是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建立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医共体推进机制,明确推进机制工作规则、成员单位主要职责等,日常工作由卫生健康部门承担。
10.理顺组织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医共体总院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兼任总院长。选强配齐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人,负责人由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提名,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医共体要制定章程,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议事决策制度。
11.优化协同管理职能。按照精简、协同、高效的原则,优化整合职能科室设置,在“七统一”管理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疗质控、医保管理、信息数据等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提升内部协同管理水平。协同发挥县级疾控、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医共体建设中的服务和管理职能。
12.加强监测评价考核。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县域医共体考核,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医保基金支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医共体要建立健全内部考核机制,突出资源下沉、巡诊派驻、家庭医生签约、成本控制等导向,考核结果与成员单位医保基金结余留用资金分配等挂钩,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卫生健康部门要强化医共体运行监测,突出基层诊疗量占比和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结果导向,严防弱化基层服务功能等不良倾向。
(三)优化整合资源,提升诊疗能力
13.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市、县两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立会诊转诊中心,加强基层首诊能力、落实双向转诊办法。遴选50种以上慢性病、常见病实行县域内首诊,引导非急诊患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现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发挥区域医疗中心、重点专科在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畅通市、县两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通道,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
14.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加强城市医院帮扶医共体工作,开展帮扶的城市三级医疗机构对每个医共体要至少派驻3名以上专家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聚焦人才、技术、服务、管理四下沉,医共体牵头医院要向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派驻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常年服务。
15.促进服务同质管理。建设县域中心药房,畅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建立集中审方制度,推进安全合理用药。建优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好肿瘤、微创介入、麻醉疼痛、重症监护、静脉血栓栓塞症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和同质化管理。
16.拓展中医药服务。县级中医医院要统筹县域中医药服务资源,发挥县域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健康宣传教育龙头作用。鼓励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中药饮片供应中心、中药制剂中心和共享中药房,依法开展院内制剂推广和应用。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及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
(四)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医防融合
17.扩大做实签约服务。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签约服务优化提升行动,扩大做实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健全家庭医生居民首诊制度,跟踪转诊患者治疗全过程,做好接续服务。医共体内上级医院将一定比例专家号源、预约设备检查等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
18.创新医防融合服务。持续开展卫生健康四个专项行动,以重大慢性病防治为重点,在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开展“两师两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三高共管、七病同防”,建立“防、筛、诊、治、管、康”全周期、全链条管理服务体系,探索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新路径。
19.完善医疗应急体系。健全医共体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发热门诊、哨点医院等监测任务,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配合做好流调与防控工作。加强县域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县域急救站点设置,强化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推动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胸痛、卒中救治单元,提升基层急危重症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识别和防治能力。
20.加强医防协同治理。加强医共体及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科室建设,完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防控机构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基层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全科诊室、健康驿站建设,把预防融入临床诊治全过程。医共体要统筹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把预防与健康管理融入临床诊治全过程。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2025年9月底前,各县(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市级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二)强化监测评价。卫生健康部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按照紧密型、同质化、控费用、促分工、保健康的发展要求,建立任务台账,定期开展监测评价,指导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宣传引导。卫生健康部门要深入总结推广医共体建设经验做法,及时将成熟做法推广应用。加强舆论引导,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为医共体建设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