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用工模式的背景及意义。近些年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给餐饮业、零售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不同行业出现了用工荒和用工闲等人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共享用工这一新模式应运而生。自共享员工模式被提出以来,各类企业纷纷研究开发这种新业务模式。共享用工在现运行阶段来看,在解决用工企业劳动力不均衡、人员优化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效率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有效减轻企业用工压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推动新型经济业态的发展。但目前共享用工市场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研究,以助力该模式的健康稳定发展。二、共享用工模式存在的问题。1、绩效管理不完善。共享用工模式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于有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当前,共享用工在人力资源行业仍然属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传统管理模式亦或是个别企业探索的新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满足共享用工服务模式的实际需求。同时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共享用工绩效管理的过程,共享用工员工处于管理的灰色地带,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2、工作质量不保证。共享的员工第一时间并不了解缺工企业的规章制度,缺工单位最注重的又是效率,共享员工进入新企业,可能从事的工作与原工作类似,也可能完全不同。这会降低共享员工的工作效率,打击工作积极性。缺工单位没有得到相应的用工效率,增加了企业成本。、3、推广范围不够广。目前共享用工主要集中在公司非管理部门、非职能部室等职位,如:体力劳动、学历要求低、技能要求低、非核心职位等。共享用工没有在各行各业推广起来,同时国家188体育共享用工的政策较少,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展共享用工业务。例如高科技企业技术的研发,因为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共享用工很难展开;再例如煤矿特殊工种,需要通过培训取证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为被共享的员工短时间内无法学会一门技术且培训成本高,这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以上几种原因都缩小了共享员工模式的应用范围。、4、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目前各行业共享用工信息化水平较低,未搭建相关管理平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未能实现用工信息的共享。再加上企业内部的信息比较分散,信息的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对共享用工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利用,也很难发挥出共享用工的作用。、三、解决对策。1、完善共享用工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探索和研究,设计和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与共享用工模式相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制定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清晰、明确、多维度、多元化,指标一定要便于量化,确保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公平公正性。考核时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该要注重过程,保证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要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在保证员工工作绩效的前提下,能够让员工获得一定的薪酬奖励,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热情和动力。2、提高共享用工工作质量。明确共享用工所需工种、工时、技能等具体要求,确保用工需求的精准性。根据企业需求,选择信誉良好、评价高的用户反馈信息建立共享用工平台。平台应该建立严格的用工审核机制和培训体系,能够提供优质的用工服务。企业应与共享用工平台和用工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工作指示清晰、及时反馈并解决问题。共享用工平台应加强对用工人员的审核和监管,确保用工人员的资质和信誉。同时,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用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共享用工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3、积极推广共享用工业务在完善共享用工模式的进程中,政府要政策支持,企业要主体推进。企业应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创新思维,紧跟时代,扩大共享用工的范围,可延伸到技术、管理等领域。建立在三方签订相关条约的基础上,落实相关保密条约,减少企业的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关共享用工规定,确保企业的权益不受威胁。同时应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避免人才流失。4、提高共享用工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相关的信息系统,提升共享用工的信息化水平,保证共享工作高效实施。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将共享用工管理工作纳入其中,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各个系统能够在后台相互连接,借助系统来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借助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大量数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完成整合,以此减轻企业招工的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的优化人力资本。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更好地评价员工处理业务效率、客户满意度及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
-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114104005596392350/2025-00001
- 发布日期
- 2025-08-06
- 主题分类
- 2025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