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公园位于平顶山市区北部3.5公里的平顶山山顶,为市级大型山体公园。山顶公园园中平坦如砥,北窄南宽,略呈三角形,东西南北各约1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周边有3800米长的古城墙,山前有成片的松林、柏林、槐林,是融现代文明与古建筑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然而,目前山顶公园建设管理滞后,植被景观不丰富,树种单一,灌木庞杂,修剪不及时,不具观赏性;道路维护不够及时,山顶停车场建设不规范,没有充电车位;园内相应的驿站、休息平台等歇息场所少,公厕、垃圾收集点等配套设施也少。存在规划不完善、设施不齐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建议: 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狠抓落实,有力推动山顶公园的建设管理水平。
一、合理完善规划布局
(一)完善基础设施。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人们对修闲游的热衷,面对纷查而来的游人、车辆,山顶公园的道路需要进一步加宽和修复,并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容量的停车场,增设充电桩、歇息场所及优化完善相关设施,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同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确保游客安全。
(二)注重生态保护。结合188体育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科学规划山顶公园的布局。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文建筑为特色,动静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合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乔、灌、藤、花、草相互搭配,营造各种美景,改善园区内植被单一、景观单调的现状,促进植被种类的丰富繁荣。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确保山顶公园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围绕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城市的目标,把山顶公园建设成为促进林业自然保护、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社会生态文化的阵地。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强调自然与人共生,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游览的需求。完善生态科普功能,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植物科普宣传标识牌,宣传生态环保的同时增强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当地文化向外展示的窗口。
二、有效构建发展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山顶公园建设作为推进国土绿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把山顶公园建设纳入188体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其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摆上市委、188体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二)加大协作力度。财政、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协作力度,高度重视与支持,明确责任与分工,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林业主管、部门协作、市场参与、共建共享的建设格局,形成建设山顶公园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发展机制。要建立起多元的投融资机制,在保障山顶公园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山顶公园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采取捐款、认建、认养、认领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公园生态建设和公益建设。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多途径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有识之士、专业人士等担当山顶公园建设、维护、服务的志愿者,逐步建立起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
三、提升建设管理能力
(一)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理论研究,解决山顶公园建设中的
理论和技术问题;加快研究制定公园规划、建设、养护、管理、评估等行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和技术规范;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山顶公园建设质量和成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与培养,不断提升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二)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山顶公园管理办法或条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依法管理;要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公园生态保护、养护管护、运营管理、活动安全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保障公园健康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要加强山顶公园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森林公园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建立健全山顶公园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确保公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提升山顶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
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规划、完善设施、提升管理、
推动生态旅游、强化生态保护,才能把山顶公园建设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生态教育的新亮点、推动188体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