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188体育已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已成为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市委、188体育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社区为基础、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亟须加快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当前,188体育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居家社区服务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取得新进展,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4家,要素保障持续强化,成效显著,但和群众需求相比,仍存在以下短板:
1.规划建设滞后:市级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4年才启动,县级尚未编制;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达标率仅为58%。
2.财政投入不足:养老服务资金依赖上级补助和福彩公益金,地方财政配套薄弱,制约服务供给能力。
3.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养老资源匮乏,服务碎片化;社区养老设施专业化运营率低,公办机构入住率不足。
4.专业化水平待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于形式,养老护理员待遇低、职业认同感差,人才流失严重。
5.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政策支持不足而观望,市场活力未充分激发。
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规划与责任落实机制
一是加快专项规划编制。市级层面加快编制《平顶山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设施布局标准,推动各县(市、区)同步制定实施计划,确保养老服务设施与城乡建设同步推进。二是压实四同步监管责任。住建、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开展新建住宅项目配建养老设施专项督查,对未达标项目限期整改;建立规划验收联合审查机制,确保设施同步交付使用。三是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各级部门责任清单,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管理。
(二)扩大服务供给,破解城乡失衡难题
一是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医疗、文化、助餐等功能,覆盖周边行政村;试点互助养老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老年互助小组,通过积分制、志愿帮扶等形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二是优化居家社区服务网络。推广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站点+家庭床位三级网络,委托专业机构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推动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三是激活公办机构效能。探索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向社会开放闲置床位,优先接收经济困难失能老人。
(三)强化要素保障,破解资金与人才瓶颈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养老服务财政投入动态增长机制,优化福彩公益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农村养老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民办养老机构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健全人才激励体系。实施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按技能等级给予补贴;推动养老护理员纳入紧缺工种目录,享受培训补贴和就业奖励;支持平顶山学院、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推行订单式培养。三是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市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养老贷以房养老等产品。
(四)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医养康养深度融合
一是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与养老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老年护理床位,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二是推进智慧养老应用。建设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紧急呼叫、健康监测、服务预约等功能;为独居老人配发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三是培育养老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开发适老化产品,建设老年用品展销中心;鼓励物业企业拓展助洁、代购等养老服务,打造物业+养老示范社区。
(五)激发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共建格局
一是落实社会资本扶持政策。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补贴,按实际入住人数给予运营补贴,确保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推广民建公助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厂房、学校改建养老设施,政府提供土地划拨或租金减免支持。二是培育养老服务品牌。扶持本地养老企业连锁化发展,打造3-5家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引入国内知名养老品牌,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